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探索管理学体系的内在结构,融合中华义理、东方管理学、西方管理学而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书探索管理学体系的内在结构,融合中华义理、东方管理学、西方管理学而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道管理学》一书有自我管理、管理之道、组织管理三个版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自我管理版块,中编即管理之道版块,下编即组织管理版块。《正道管理学》立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跳出西方式的既定理论体系、逻辑结构、表达方式之限制,在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的驱动下,进行长期地创新性探索。《正道管理学》的基本特征是会通中西、以道御术、知行合一、修己安人、理一分殊、广大精微。
陈杰思,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祖籍云南江川县,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儒学联合会秘书长、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主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代表著作有《中华义理》《中华义理经典》《中华十大义理》《君子规》《国学复兴方略》《香港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课程》等。陈杰思在经学、子学、理学、心学的基础上,探索中华民族的价值、道德、精神、智慧体系,倡导建立中华义理学科与课程。陈杰思撰成《正道管理学》一书,将传统管理学只有组织管理一个版块扩展为自我管理、管理之道、组织管理三个版块。
导论
第一章自我管理概论 PAGEREF _Toc11664 \h 22
第二章 自我学习管理 PAGEREF _Toc8118 \h 34
第一节 自主式学习 34
第二节 自主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 PAGEREF _Toc5356 \h 37
一、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PAGEREF _Toc11260 \h 38
二、形成有价值的知识系统 PAGEREF _Toc19811 \h 38
三、自主知识技能体系应当是博与专的统一 PAGEREF _Toc5463 \h 39
四、自主式学习者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PAGEREF _Toc22829 \h 39
五、自主学习者应当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PAGEREF _Toc6663 \h 39
六、自主学习者需要进行实践和经验积累 PAGEREF _Toc21523 \h 40
工第三节 学习的经验 PAGEREF _Toc2834 \h 42
一、制订学习计划 PAGEREF _Toc26080 \h 42
二、采用多种学习模式 PAGEREF _Toc2182 \h 43
三、创设优良学习环境 PAGEREF _Toc12302 \h 43
四、在失败与磨难中学习 PAGEREF _Toc20733 \h 44
五、扬长避短 PAGEREF _Toc5583 \h 44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 PAGEREF _Toc17900 \h 45
一、尝试回想法 PAGEREF _Toc6536 \h 45
二、思考理解学习法 PAGEREF _Toc5065 \h 46
三、归类学习法 PAGEREF _Toc8950 \h 46
四、联系学习法 PAGEREF _Toc9232 \h 46
五、合作学习法 PAGEREF _Toc23438 \h 47
第三章 自我目标管理 PAGEREF _Toc28837 \h 48
第一节 自我目标管理(上) PAGEREF _Toc31453 \h 48
第二节 自我目标管理(中) PAGEREF _Toc19248 \h 50
第三节 自我目标管理(下) PAGEREF _Toc27381 \h 52
第四章 时间自我管理 PAGEREF _Toc95 \h 56
第一节 时间自我管理(上) PAGEREF _Toc11557 \h 56
第二节 时间自我管理(中) PAGEREF _Toc15925 \h 58
第三节 时间自我管理(下) PAGEREF _Toc27024 \h 61
第五章 自我防诈管理 PAGEREF _Toc7628 \h 64
第一节 自我防诈管理(上) PAGEREF _Toc10336 \h 64
第二节 自我防诈管理(中) PAGEREF _Toc29752 \h 67
第三节 自我防诈管理(下) PAGEREF _Toc27046 \h 70
第六章 自我行为管理 PAGEREF _Toc27499 \h 74
第一节 自我行为管理原则
第二节 交际之礼 PAGEREF _Toc14630 \h 81
第三节 仪态之礼 PAGEREF _Toc11078 \h 83
(一)着装: PAGEREF _Toc1442 \h 84
(二) 举止: PAGEREF _Toc23621 \h 85
(三)姿式 PAGEREF _Toc32613 \h 86
第四节 言语之礼 PAGEREF _Toc22624 \h 87
(一)对自己使用谦辞: PAGEREF _Toc8205 \h 87
(二)对他人使用敬辞: PAGEREF _Toc17431 \h 87
(三)接听电话礼仪: PAGEREF _Toc19960 \h 87
(四)书信敬辞: PAGEREF _Toc22726 \h 88
第七章 自我思维管理 PAGEREF _Toc24506 \h 91
第一节 阴阳思维 91
第二节 变易思维 99
第三节 真实思维 103
第四节 创新思维 PAGEREF _Toc12979 \h 114
第五节 经权思维 PAGEREF _Toc7844 \h 118
第六节中道思维 PAGEREF _Toc21342 \h 124
第七节 系统思维 PAGEREF _Toc8687 \h 134
第八节和合思维 PAGEREF _Toc11949 \h 143
第八章 自我性情管理 PAGEREF _Toc24469 \h 161
第九章 自我反省管理 PAGEREF _Toc12448 \h 183
第一节 反省的类型与标准 PAGEREF _Toc20373 \h 183
第二节 反省者的人格特征 PAGEREF _Toc22779 \h 185
第三节 反省的方式 PAGEREF _Toc32747 \h 187
第四节 反省的障碍与反省的价值 PAGEREF _Toc8165 \h 189
第十章 自我关系管理 PAGEREF _Toc7745 \h 191
第十一章 自我形象管理 PAGEREF _Toc2000 \h 195
第十二章 自我健康管理 PAGEREF _Toc12764 \h 199
第一节 健康管理相关问题 PAGEREF _Toc29870 \h 199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上) PAGEREF _Toc9884 \h 203
第三节 养生之道(下) PAGEREF _Toc28479 \h 208
第十三章 管理之道概论 PAGEREF _Toc23924 \h 212
第一节 管理之道 PAGEREF _Toc20268 \h 212
第二节 中华十大管理之道 PAGEREF _Toc18157 \h 215
第十四章 管理之道:仁 PAGEREF _Toc13086 \h 220
第一节仁者爱人 PAGEREF _Toc1436 \h 220
第二节敬天爱物 PAGEREF _Toc21667 \h 222
第三节天理良知 PAGEREF _Toc12534 \h 223
第四节存养善念 PAGEREF _Toc10484 \h 225
第五节推己及人 PAGEREF _Toc7814 \h 227
第六节修道明德 PAGEREF _Toc22489 \h 229
第七节以友辅仁 PAGEREF _Toc1461 \h 231
第八节仁心善行 PAGEREF _Toc14038 \h 232
第九节必仁且智 PAGEREF _Toc23242 \h 234
第十节恻隐忧患 PAGEREF _Toc21144 \h 236
第十一节仁政惠民 PAGEREF _Toc25370 \h 238
第十五章 管理之道:义 PAGEREF _Toc8448 \h 241
第一节适宜适中 PAGEREF _Toc21370 \h 241
第二节 公平正义 PAGEREF _Toc2105 \h 242
第三节守道行义 PAGEREF _Toc4971 \h 245
第四节 义利相生 PAGEREF _Toc2997 \h 246
第五节 扶助生命 PAGEREF _Toc21159 \h 248
第六节 以道制欲 PAGEREF _Toc13846 \h 250
第七节 取之有道 PAGEREF _Toc19431 \h 252
第八节 以义制利 PAGEREF _Toc20294 \h 253
第九节 奉公利群 PAGEREF _Toc10022 \h 256
第十节 正己正人 PAGEREF _Toc10306 \h 258
第十一节 弃恶从善 PAGEREF _Toc16042 \h 260
第十二节 以民为本 PAGEREF _Toc21104 \h 262
第十六章管理之道:礼 PAGEREF _Toc26003 \h 266
第一节仁义为质 PAGEREF _Toc1655 \h 266
第二节 诚敬中和 PAGEREF _Toc976 \h 267
第三节 克己复礼 PAGEREF _Toc24298 \h 270
第四节 冶情养德 PAGEREF _Toc14999 \h 272
第五节 敬亲尊贤 PAGEREF _Toc27983 \h 274
第六节 礼尚往来 PAGEREF _Toc7645 \h 276
第七节 礼乐教化 PAGEREF _Toc9279 \h 278
第八节 礼法共治 PAGEREF _Toc12903 \h 281
第九节 赏罚分明 PAGEREF _Toc10167 \h 283
第十节 仪态庄雅 PAGEREF _Toc7517 \h 286
第十一节雅正言语 PAGEREF _Toc23770 \h 289
第十二节 谦让宽厚 PAGEREF _Toc6541 \h 290
第十七章 管理之道:智 PAGEREF _Toc7329 \h 294
第一节真理义理 PAGEREF _Toc10183 \h 294
第二节 认知体证 PAGEREF _Toc18783 \h 296
第三节 实践践行 PAGEREF _Toc23275 \h 298
第四节 继承创新 PAGEREF _Toc17658 \h 300
第五节 知行合一 PAGEREF _Toc26023 \h 302
第六节尊师重道 PAGEREF _Toc30274 \h 304
第七节教之有方 PAGEREF _Toc32509 \h 307
第八节 修学有道 PAGEREF _Toc15836 \h 310
第九节知人善任 PAGEREF _Toc7164 \h 314
第十节 经权达变 PAGEREF _Toc32658 \h 317
第十一节 智谋运筹 PAGEREF _Toc12382 \h 319
第十二节 阴阳辩证 PAGEREF _Toc19204 \h 322
第十三节 因势利导 PAGEREF _Toc29919 \h 326
第十四节 谦虚谨慎 PAGEREF _Toc18197 \h 329
第十五节有为无为 PAGEREF _Toc27022 \h 331
第十八章 管理之道:信 PAGEREF _Toc23942 \h 334
第一节内诚外信 PAGEREF _Toc15206 \h 334
第二节 正心诚意 PAGEREF _Toc20634 \h 337
第三节 慎独谨微 PAGEREF _Toc12274 \h 339
第四节 求真务实 PAGEREF _Toc29375 \h 342
第五节 言而有信 PAGEREF _Toc3784 \h 345
第六节 择善而执 PAGEREF _Toc14475 \h 348
第七节 以诚相待 PAGEREF _Toc28 \h 352
第八节 无信不立 PAGEREF _Toc24460 \h 354
第十九章管理之道:忠 PAGEREF _Toc20674 \h 360
第一节 忠诚爱国 PAGEREF _Toc30914 \h 360
第二节 公忠为民 PAGEREF _Toc20301 \h 362
第三节 忠于正道 PAGEREF _Toc23481 \h 365
第四节 忠于职责 PAGEREF _Toc21305 \h 368
第五节 敬业精业 PAGEREF _Toc28573 \h 370
第六节 忠恕之道 PAGEREF _Toc17976 \h 373
第七节 忠诚不渝 PAGEREF _Toc25021 \h 376
第八节 珍惜时光 PAGEREF _Toc2336 \h 378
第二十章管理之道:孝 PAGEREF _Toc23893 \h 382
第一节赡养父母 PAGEREF _Toc6409 \h 382
第二节 爱敬父母 PAGEREF _Toc13988 \h 384
第三节 孝养心志 PAGEREF _Toc16028 \h 385
第四节安身立命 PAGEREF _Toc19339 \h 388
第五节立身行道 PAGEREF _Toc8358 \h 390
第六节以道谏诤 PAGEREF _Toc11852 \h 392
第七节 以礼事亲 PAGEREF _Toc7270 \h 395
第八节 真诚行孝 PAGEREF _Toc4900 \h 397
第九节 父慈子孝 PAGEREF _Toc6453 \h 399
第十节 由孝立德 PAGEREF _Toc32724 \h 401
第十一节 忠孝一体 PAGEREF _Toc31346 \h 404
第十二节 感恩报恩 PAGEREF _Toc29783 \h 406
第二十一章 管理之道:廉 PAGEREF _Toc10718 \h 410
第一节 节欲去贪 PAGEREF _Toc15954 \h 410
第二节 克己自律 PAGEREF _Toc17870 \h 413
第三节 反省改过 PAGEREF _Toc29956 \h 415
第四节 有耻且格 PAGEREF _Toc6610 \h 419
第五节 涵养正念 PAGEREF _Toc18884 \h 422
第六节 虚静空明 PAGEREF _Toc32204 \h 427
第七节 崇俭戒奢 PAGEREF _Toc31048 \h 430
第八节 清正廉明 PAGEREF _Toc22156 \h 434
第九节 清贫乐道 PAGEREF _Toc19530 \h 437
第二十二章管理之道:毅 PAGEREF _Toc3171 \h 440
第一节 立志弘毅440
第二节 自尊自信444
第三节 自主自为446
第四节 事上磨炼450
第五节 自强不息453
第六节 正义之勇468
第七节刚柔相济461
第八节勤劳奋进464
第九节 执行有力467
第十节 正道成功469
第二十三章 管理之道:和 PAGEREF _Toc19022 \h 474
第一节中庸之道 PAGEREF _Toc12119 \h 474
第二节 兼容并包 PAGEREF _Toc6034 \h 478
第三节 和合共生 PAGEREF _Toc32211 \h 480
第四节 阴阳和谐 PAGEREF _Toc32616 \h 483
第五节 仇必和解 PAGEREF _Toc27152 \h 485
第六节 和而不同 PAGEREF _Toc30355 \h 487
第七节 中和之美 PAGEREF _Toc23432 \h 489
第八节 心性和谐 PAGEREF _Toc32094 \h 492
第九节 中和养生 PAGEREF _Toc5421 \h 495
第十节 和合齐家 PAGEREF _Toc18302 \h 498
第十一节 修齐治平 PAGEREF _Toc11841 \h 502
第十二节沟通交流 PAGEREF _Toc6 \h 504
第十三节 天人合一 PAGEREF _Toc15102 \h 508
第二十四章组织管理概论 PAGEREF _Toc29169 \h 515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四种模式 PAGEREF _Toc27505 \h 515
第二节人的六大属性 PAGEREF _Toc25108 \h 520
第二十五章 目标管理 PAGEREF _Toc23091 \h 528
第一节 目标管理的特征与程序 PAGEREF _Toc3438 \h 528
第二节 目标管理的优点与难题 PAGEREF _Toc20965 \h 531
第三节 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使命、企业目标 PAGEREF _Toc5940 \h 533
第二十六章计划管理 PAGEREF _Toc18335 \h 538
第一节 计划的类型、特点、原理 PAGEREF _Toc19469 \h 538
第二节 计划的制定 PAGEREF _Toc31144 \h 541
第三节计划的执行 PAGEREF _Toc3158 \h 544
第三十七章 决 策 管 理 PAGEREF _Toc23867 \h 548
第一节 决策过程 PAGEREF _Toc32109 \h 548
第二节 决策的相关问题 PAGEREF _Toc6948 \h 553
第二十八章 创业管理 PAGEREF _Toc25161 \h 560
第二十九章 学习管理 PAGEREF _Toc6766 \h 574
第一节 建设学习型组织 PAGEREF _Toc15856 \h 574
第二节 教化之道 PAGEREF _Toc20873 \h 579
第三十章 创新管理 PAGEREF _Toc13964 \h 584
第一节 创新原则与创新环境 PAGEREF _Toc6539 \h 584
第二节 创新型教育与创新精神 PAGEREF _Toc9768 \h 589
第三十一章 信息管理 PAGEREF _Toc23667 \h 593
第一节 信息管理相关问题 PAGEREF _Toc28257 \h 593
第二节 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32412 \h 597
第三节 如何信息收集 PAGEREF _Toc3724 \h 599
第三十二章 环境管理 PAGEREF _Toc9415 \h 604
第一节 环境管理(上) PAGEREF _Toc14370 \h 604
第二节 环境管理(下) PAGEREF _Toc17246 \h 609
第三十三章 人才管理 PAGEREF _Toc15216 \h 615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 PAGEREF _Toc2269 \h 615
第二节 用人之道(上) PAGEREF _Toc14040 \h 619
第三节 用人之道(下) PAGEREF _Toc1164 \h 624
第四节 察人之道 PAGEREF _Toc1332 \h 630
第三十四章团队管理 PAGEREF _Toc13285 \h 633
第一节 团队管理的目标 PAGEREF _Toc3082 \h 633
第二节 团队建设的原则(上) PAGEREF _Toc13408 \h 634
第三节 团队建设的原则(下) PAGEREF _Toc20667 \h 639
第三十五章 沟通管理 PAGEREF _Toc1155 \h 645
第一节 沟通过程 PAGEREF _Toc13267 \h 645
第二节 沟通方式 PAGEREF _Toc22104 \h 648
第三节 沟通原则(上) PAGEREF _Toc27678 \h 651
第四节 沟通原则(下) PAGEREF _Toc18109 \h 654
第五节 沟通障碍 PAGEREF _Toc26423 \h 658
第三十六章顾 客 管 理 PAGEREF _Toc10294 \h 660
第一节 顾客需求 PAGEREF _Toc9122 \h 660
第二节 顾客心理 PAGEREF _Toc17687 \h 662
第三节 顾客导向 PAGEREF _Toc30903 \h 664
第四节 寻找潜在顾客 PAGEREF _Toc23626 \h 667
第五节 维护顾客关系 PAGEREF _Toc8936 \h 669
第三十七章品牌管理 PAGEREF _Toc29948 \h 673
第一节品牌定义、特征与作用 PAGEREF _Toc24355 \h 673
第二节品牌定位 PAGEREF _Toc18675 \h 675
第三节 品牌塑造 PAGEREF _Toc30308 \h 677
第三十八章 营销管理 PAGEREF _Toc16992 \h 682
第一节市场营销 PAGEREF _Toc25264 \h 682
第二节营销方式(上) PAGEREF _Toc12644 \h 684
第三节 营销方式(下) PAGEREF _Toc16656 \h 687
第四节市场营销组合 PAGEREF _Toc16036 \h 689
第五节营销策略 PAGEREF _Toc8267 \h 691
第六节市场调查 PAGEREF _Toc2980 \h 693
第三十九章 义理管理 PAGEREF _Toc31330 \h 698
第一节 企业义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PAGEREF _Toc14010 \h 698
第二节 企业义理建设的原则 PAGEREF _Toc22316 \h 704
第三节企业义理体系建设的功能 PAGEREF _Toc26584 \h 706
第四节 企业义理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18555 \h 711
第五节 企业义理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PAGEREF _Toc29833 \h 713
第四十章 行为管理 PAGEREF _Toc28885 \h 731
第一节 法治与礼治 PAGEREF _Toc23120 \h 731
第二节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PAGEREF _Toc7369 \h 735
第三节如何建立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PAGEREF _Toc30283 \h 737
第四十一章 激励管理 PAGEREF _Toc28142 \h 743
第一节赏罚的八项原则 PAGEREF _Toc1466 \h 743
第二节 需求的十个层次 PAGEREF _Toc24745 \h 747
第三节激励的方式 PAGEREF _Toc19865 \h 751
第四节 薪酬管理 PAGEREF _Toc8068 \h 756
第四十二章绩效管理 PAGEREF _Toc27068 \h 759
第一节绩效管理的基本环节 PAGEREF _Toc27799 \h 759
第二节 考评方式 PAGEREF _Toc6958 \h 762
第三节绩效管理注意事项 PAGEREF _Toc5860 \h 764
第四十三章 战略管理 PAGEREF _Toc18046 \h 768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不同观点 PAGEREF _Toc25584 \h 768
第二节 企业战略类型 PAGEREF _Toc2440 \h 770
第三节 战略的特征 PAGEREF _Toc22248 \h 775
第四节 战略管理过程 PAGEREF _Toc19582 \h 777
第五节 战略失败 PAGEREF _Toc18951 \h 780
第四十四章流程管理 PAGEREF _Toc4156 \h 783
第一节流程管理的定义与要求 PAGEREF _Toc13342 \h 783
第二节流程规划、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 PAGEREF _Toc3112 \h 787
第三节流程管理的价值、意义、目标 PAGEREF _Toc875 \h 791
第四十五章 权力管理 PAGEREF _Toc47 \h 794
第一节 权力运用与权力制约 PAGEREF _Toc38 \h 794
第二节 授权 PAGEREF _Toc934 \h 797
第三节控权 PAGEREF _Toc31849 \h 800
第四节 无为而治 PAGEREF _Toc8201 \h 802
第五节 领导的艺术 PAGEREF _Toc1116 \h 807
第六节 “四风”问题 PAGEREF _Toc16121 \h 809
第四十六章 质量管理 PAGEREF _Toc6354 \h 812
第一节 质量的定义与特征 PAGEREF _Toc27879 \h 812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原则 PAGEREF _Toc4024 \h 814
第三节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PAGEREF _Toc15945 \h 817
第四十七章 制度管理 PAGEREF _Toc20735 \h 821
第一节 企业制度及其作用 PAGEREF _Toc21329 \h 821
第二节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上) PAGEREF _Toc7154 \h 824
第三节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下) PAGEREF _Toc5753 \h 827
第四节 四治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 PAGEREF _Toc8209 \h 830
第五节 组织设计 PAGEREF _Toc29803 \h 832
第六节组织设计的原则 PAGEREF _Toc19945 \h 836
第四十八章成本管理 PAGEREF _Toc32767 \h 840
第一节成本管理的理念 PAGEREF _Toc10109 \h 840
第二节 不同领域的成本控制方法 PAGEREF _Toc19311 \h 842
第三节成本控制相关问题 PAGEREF _Toc21829 \h 845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 | 9787513678858 |
条码 | 9787513678858 |
编者 | 陈杰思 著 无 译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4-08-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552 |
字数 | 50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