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 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独特的群体精神史
作者利用形式多样、跨越时空及国别的档案、采访记录,更亲自投身采访,追溯了百名幸存儿童七十年的人生经历,呈现了“最后见证者”的战后人生与心路,及其与众多民间、官方、个体、机构照护者、研究者互动的群像;
从二战之前至今,儿童教育及心理学研究不断变迁,社会各方包括幸存儿童本人也在改变相关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理论与史实中的人生交相呼应,在幸存儿童身上形成了双重展开。
★ 揭示时代如何对人生施加复杂而绵长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逐渐揭示出,时代对人早期经历的影响不会简单进入“婴儿期遗忘”;
父母、机构等照护方及成长环境中的时代烙印亦会代际传承——哪怕是借由缺席与沉默;
儿童幸存者也组建家庭,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伴侣和子女——
不认清出身的时代,就无法驱散阴霾。
★ 透过儿童成长看历史影响,弥补研究空白,荣登众多榜单
本书背后的研究项目“幸存儿童及纳粹大屠杀记忆”是追踪1945年至今这批儿童战后生活的项目,动摇了“幼童没有记忆因而不受伤害”的固有印象,也通过儿童的视角和境遇重新审视纳粹大屠杀的伤害和影响,以及战后社会如何塑造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2020《每日电讯报》历史类好书;2021沃尔夫森历史奖短名单,坎迪尔奖决选名单,英国及爱尔兰犹太研究图书奖荣誉提名,《环球邮报》百佳好书,加拿大犹太文献奖;2022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图书奖。
★ 细腻、有温度的故事性叙述
本书记录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物从幼年到迟暮的人生变故和思索,介绍众多援助、调查项目、社会活动及其背景,援引大量档案/采访原文,饱含细节和情感,增进读者的真切感受,让历史细腻、有温度。
这是一部纳粹大屠杀幸存儿童的人生史、心灵史。他们生于1935—1944年,鲜少有战前乃至战时的记忆,以至于成年人起初都觉得他们是“幸运儿”。而别人的战后,才是他们的战争的开始:物质上的生存困境;被视为“受战争损害”、需要情绪和心理“修复”的对象;既可能被各方作为“资源”争抢,又可能因家人穷困或政策限制而被各方抛弃;家庭寄养、机构照护乃至教育研究,都是他们的双刃剑;他们小时候影影绰绰有很多充满创伤感的奇怪记忆闪回,越长大越发现自己不知父母到底是谁,或者“意外”发现自己是有过集中营经历的“外国”犹太人,犹如晴天霹雳;待到时代变化,公众开始真正关注大屠杀,这些长大的幸存儿童才渐渐有机会钻研自己的故事、获得群体身份、接受采访,但外界看重的往往又是他们的亲历者身份,而不太关心他们战后的人生……
作者追踪了百名幸存犹太儿童从走出战争残垣直至耄耋之年的一生,借助大量采访和档案,细致勾勒了以上微妙、深切而又波折的历史段落和集体精神历程,提出了“若不知自己的来历,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在经历过饱含破碎和丧痛的童年之后还要带着这份童年生活,意味着什么”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简介
丽贝卡·克利福德(Rebecca Clifford),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英国杜伦大学历史学系跨国史及欧洲史教授、医学人文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职于斯旺西大学和牛津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粹大屠杀、儿童史及口述史,并教授各种20世纪社会及文化史。本书背后的研究项目“幸存儿童及大屠杀记忆”获英国国家学术院资助,是首个追踪1945年至今大屠杀幸存儿童战后生活的项目。
译者简介
张露露,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一级翻译(副高职称),从事英语翻译、写作及审定稿工作十余年。
关于名字
引 言
第 一 章 另一场战争开始了
第 二 章 成人凝视
第 三 章 认领儿童
第 四 章 家庭重聚
第 五 章 城堡儿童
第 六 章 变形记
第 七 章 创伤
第 八 章 幸运儿
第 九 章 成为幸存者
第 十 章 故事
第十一章 沉默
结 语 最后的见证者
注 释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致 谢
索 引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ISBN | 9787542689948 |
条码 | 9787542689948 |
编者 | [加]丽贝卡·克利福德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392 |
字数 | 378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