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猩红热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引起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本书根据国内外猩红热监测数据及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猩红热防控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析、归纳与总结。全书包括11章:绪论、猩红热的病原学、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猩红热的发病机制、猩红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A族链球菌的实验室检测、猩红热和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的监测、猩红热的风险评估、猩红热的生物安全、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以及猩红热的案例分析。各章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新颖,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猩红热的流行史 1
一、全球猩红热的流行史和危害 1
二、中国猩红热的流行史和危害 2
三、全球猩红热的流行现状 2
四、中国猩红热的流行现状 3
第二节 猩红热的再现 3
一、全球猩红热的再现 3
二、中国猩红热的再现 4
三、猩红热再现的原因 4
第三节 猩红热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5
一、猩红热历史防控的经验和启示 5
二、全球猩红热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6
三、中国猩红热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6
主要参考文献 7
第二章 猩红热的病原学 8
第一节 链球菌的分类 8
一、根据溶血性状分类 8
二、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9
第二节 A族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9
一、形态结构 9
二、培养特性 9
三、生化反应 10
四、抗原结构及血清学分型 10
五、分子分型 12
六、耐药性与抵抗力 12
第三节 A族链球菌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 12
一、GAS基因组 13
二、GAS蛋白质组 15
三、噬菌体 18
第四节 A族链球菌的毒力因子 22
一、菌体成分 22
二、外毒素 29
三、侵袭性酶 34
主要参考文献 35
第三章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37
第一节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37
一、流行环节 37
二、流行形势 38
三、流行特征 39
四、特殊人群GAS感染 44
五、发病的影响因素 45
六、流行的影响因素 48
第二节 猩红热的分子流行病学 50
一、GAS的emm基因型种类 50
二、GAS的emm基因型流行特征 50
三、GAS的超抗原和临床严重性 56
第三节 猩红热的血清流行病学 57
一、血清抗体的类型和意义 57
二、健康人群血清GAS抗体水平 58
三、GAS感染者的血清抗体水平 59
主要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猩红热的发病机制 68
第一节 GAS细菌侵入机制 69
一、GAS细菌黏附及定植 69
二、GAS细菌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70
三、GAS在细胞内繁殖 71
四、GAS主要致病因子的释放 72
第二节 GAS细菌感染免疫反应 74
一、天然免疫反应 74
二、获得性免疫反应 75
第三节 GAS细菌感染后病理生理 79
一、感染性病变 79
二、中毒性病变 80
三、变态反应性病变 80
第四节 GAS细菌感染后免疫损伤 80
一、心脏疾病 81
二、肾疾病 83
三、关节疾病 83
四、脑损伤 84
主要参考文献 84
第五章 猩红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86
第一节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86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 86
二、临床分期 87
三、并发症 87
第二节 猩红热的实验室检查 89
一、一般检查 89
二、血清学检查 90
三、病原学检查 90
第三节 猩红热的诊断 91
一、诊断依据 91
二、诊断标准 91
三、临床分型 92
第四节 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92
一、麻疹 92
二、风疹 93
三、药疹 93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93
五、川崎病 93
六、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93
第五节 猩红热的治疗 94
一、治疗原则 94
二、治疗方法 94
三、并发症的治疗 96
第六节 猩红热的预后 97
主要参考文献 98
第六章 A族链球菌的实验室检测 100
第一节 A族链球菌的培养与鉴定 101
一、基本原则 101
二、分离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102
三、鉴定 103
第二节 A族链球菌的免疫学检测 107
一、基本原理 107
二、GAS的抗原检测 107
三、GAS的血清抗体检测 108
第三节 A族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111
一、普通PCR法 111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114
三、多位点序列分型 116
四、脉冲场凝胶电泳 117
五、全基因组测序 118
第四节 A族链球菌的毒力因子检测 120
第五节 A族链球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20
一、基本原理 120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21
主要参考文献 124
第七章 猩红热和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的监测 125
第一节 监测的定义和作用 125
一、监测的定义 125
二、监测的作用 126
第二节 猩红热和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的全球监测体系 126
一、中国监测体系 126
二、美国监测体系 130
三、英国监测体系 133
四、澳大利亚监测体系 134
五、日本监测体系 135
第三节 猩红热和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监测结果 137
一、全球监测概述 137
二、中国猩红热监测结果 138
三、美国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监测结果 147
四、英国猩红热和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监测结果 153
五、澳大利亚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监测结果 156
六、日本 A族链球菌感染监测结果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3
第八章 猩红热的风险评估 165
第一节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165
一、风险评估技术分类 165
二、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166
第二节 常态下的风险评估 168
一、情报筛检评估 169
二、阶段性趋势评估 170
第三节 应急状态下的风险评估 172
一、应急状态下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172
二、应急状态下风险评估的实施 172
风险评估报告的模板框架 176
第四节 风险应对 177
主要参考文献 178
第九章 猩红热的生物安全 179
第一节 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17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17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80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181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182
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 182
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识》 183
第二节 GAS检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 183
一、实验活动规范 183
二、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184
三、实验人员资质要求 184
四、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 184
五、暴露后的处理 186
第三节 猩红热临床诊疗与现场调查的生物安全 186
一、猩红热临床诊疗与流调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186
二、猩红热临床诊疗与流行病学调查个人防护 186
三、消毒卫生处理 189
第四节 猩红热消毒处理的生物安全 190
一、消毒人员、装备及防护物品准备要求 190
二、消毒处理的个人防护 191
三、消毒工作流程 192
主要参考文献 193
第十章 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 194
第一节 疫情的现场调查处置 194
一、调查处置的目的和任务 194
二、调查的类型 195
目 录 xv
三、流行病学调查 199
四、卫生学调查 206
五、控制措施 207
六、评价、总结与应用 214
第二节 猩红热的预防 218
一、公众一般预防措施 218
二、重点场所预防措施 221
第三节 消毒技术与方法 225
一、预防性消毒 225
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228
三、猩红热消毒实用表格与规范流程 231
第四节 A族链球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235
一、A族链球菌疫苗的研发背景 235
二、A族链球菌疫苗的分类 236
三、A族链球菌疫苗的研发历程 240
四、A族链球菌疫苗开发的主要挑战 242
第五节 健康促进与风险沟通 243
一、目标 243
二、基本方法 243
三、内容 244
四、步骤 245
五、评价指标 246
主要参考文献 246
第十一章 猩红热的案例分析 250
第一节 猩红热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250
一、一般情况 250
二、主诉 250
三、现病史 250
四、既往史 250
五、个人史 251
六、家族史 251
七、体格检查 251
八、实验室检查 252
九、临床诊断 253
十、诊断依据 253
十一、鉴别诊断 253
十二、治疗 254
十三、患者转归 255
十四、经验与教训 256
第二节 猩红热暴发疫情案例分析 256
案例1 韩国一起托幼机构猩红热暴发疫情案例分析 256
一、疫情发现和报告 256
二、基本情况 256
三、调查方法和过程 257
四、调查结果 258
五、控制措施 259
六、调查结论 260
七、启示 260
案例2 我国Z省一起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
学校猩红热暴发疫情 261
一、疫情发现和报告 261
二、基本情况 261
三、调查方法和过程 262
四、调查结果 262
五、控制措施 266
六、调查结论 267
七、启示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69
附录 270
附录一 猩红热诊断标准 270
附录二 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 274
一、标本的种类与采样方法 274
二、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275
三、标本运输与保存 276
附录三 A族链球菌的培养基配制方法 276
一、营养琼脂 276
二、5%羊血琼脂培养基 276
三、哥伦比亚血琼脂 277
四、Amies运送培养基 277
五、菌种保存用甘油肉汤培养基 277
六、脑心浸液培养基 278
七、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培养基 278
附录四 A族链球菌的分离培养及菌株保藏方法与程序 280
一、准备平板 280
二、划线接种 280
三、培养 280
四、纯化培养 280
五、菌株保藏 280
附录五 A族链球菌的鉴定方法与程序 281
一、形态学镜检观察 281
二、乳胶凝集法血清分群 283
三、生化与生理学鉴定 283
附录六 A族链球菌的抗原检测方法与程序 286
一、乳胶凝集试验 286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法 286
附录七 A族链球菌的抗体检测方法与程序 287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287
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288
三、狄克试验(Dick test) 289
附录八 A族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与程序 289
一、核酸提取 289
二、普通PCR法 291
三、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296
四、多位点序列分型 301
五、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 302
附录九 A族链球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304
一、纸片扩散法(K-B法) 304
二、肉汤稀释法 306
三、琼脂稀释法 307
附录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08
附录十一 猩红热突发事件的报告标准与原则 309
一、报告依据 309
二、报告原则 309
三、报告标准 310
四、报告内容 310
五、报告方式 310
附录十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311
一、突发事件报告卡 311
二、传染病相关信息填报 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4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30831163 |
条码 | 9787030831163 |
编者 | 刘社兰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开本 | B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42 |
字数 | 42600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