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经典性与权威性:通信系统领域的经典著作,历经多次修订(至第5版),内容经长期教学与实践检验。对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前沿性与时代性:在阐述经典原理的同时,融入了最新的概念、原理、相关新产品(如SoC)和新技术(如5G、毫米波应用),使内容更具前瞻性和实用价值。
科学性与逻辑性:根据知识逻辑和学习路径,调整了部分章节顺序,确保读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通信系统知识。
强调现代工程视角与技能:从宏观的系统视角看待通信技术,聚焦设备、模块、PCB、IC等实际应用层面,而非孤立元器件。特别强调了实践技能在现代通信工程中的重要性,贴合工程师的实际工作需求。
教学辅助与学习支持:每章开头提供内容提要,概述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帮助读者把握重点。每章包含精心设计的例题,用于阐释重要概念、展示分析方法,强化理解。
《深入理解通信系统(原书第5版)》是通信系统方面的经典著作,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通信系统领域的核心知识,在阐述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时,不仅涵盖了经典内容,还引入了最新的概念、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使得书籍内容更加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中文翻译版分为上册和下册,本书为上册,采用丰富的插图和浅显的语言描述了通信系统的技术原理,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基础知识、幅度调制与解调技术、频率调制与解调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数字传输技术、多路复用、双工和多址等。
前言<br />致谢<br />第1章 绪论1<br /> 1.1 通信的重要意义1<br />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3<br /> 1.2.1 发射机3<br /> 1.2.2 通信信道3<br /> 1.2.3 接收机4<br /> 1.2.4 收发信机4<br /> 1.2.5 信号衰减4<br /> 1.2.6 噪声4<br />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方式4<br /> 1.3.1 单工通信5<br /> 1.3.2 全双工通信5<br /> 1.3.3 半双工通信5<br /> 1.3.4 模拟通信中的模拟信号6<br /> 1.3.5 数字通信中的数字信号6<br /> 1.4 调制和多路复用7<br /> 1.4.1 基带传输7<br /> 1.4.2 宽带传输8<br /> 1.4.3 多路复用9<br /> 1.5 电磁频谱10<br /> 1.5.1 频率和波长11<br /> 1.5.2 30 Hz~300 GHz的频率范围13<br /> 1.5.3 光谱范围14<br /> 1.6 带宽14<br /> 1.6.1 信道带宽15<br /> 1.6.2 频率越高带宽越大15<br /> 1.6.3 与频谱相关的技术标准16<br /> 1.7 通信技术应用概览16<br /> 思考题18<br /> 习题19<br /> 深度思考题19<br />第2章 通信电子基础知识20<br /> 2.1 增益、衰减和分贝20<br /> 2.1.1 增益20<br /> 2.1.2 衰减21<br /> 2.1.3 分贝23<br /> 2.2 调谐电路27<br /> 2.2.1 电抗元件27<br /> 2.2.2 调谐电路和谐振30<br /> 2.3 滤波器38<br /> 2.3.1 RC滤波器38<br /> 2.3.2 LC滤波器42<br /> 2.3.3 滤波器类型45<br /> 2.3.4 有源滤波器48<br /> 2.3.5 晶体和陶瓷滤波器50<br /> 2.3.6 开关电容滤波器53<br /> 2.3.7 数字滤波器56<br /> 2.4 傅里叶分析56<br /> 2.4.1 基本概念56<br /> 2.4.2 时域与频域61<br /> 2.4.3 傅里叶理论的重要意义62<br /> 2.4.4 脉冲信号的频谱63<br /> 2.4.5 脉冲上升时间与带宽之间的关系64<br /> 思考题66<br /> 习题67<br /> 深度思考题67<br />第3章 振幅调制的基本原理68<br /> 3.1 振幅调制的概念68<br /> 3.2 调幅指数与调幅百分比70<br /> 3.2.1 过调制和失真70<br /> 3.2.2 调幅指数71<br /> 3.3 边带与频域72<br /> 3.3.1 边带计算72<br /> 3.3.2 AM信号的频域表示73<br /> 3.3.3 数字调制75<br /> 3.4 AM信号功率77<br /> 3.5 单边带调制80<br /> 3.5.1 抑制载波双边带信号80<br /> 3.5.2 单边带信号81<br /> 3.5.3 DSB和SSB的缺点82<br /> 3.5.4 信号功率的考虑因素82<br /> 3.6 AM/ASK的无线电应用83<br /> 3.7 射频发射信号分类83<br /> 思考题85<br /> 习题85<br /> 深度思考题86<br />第4章 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87<br /> 4.1 振幅调制的基本原理87<br /> 4.1.1 调幅信号的时域表示87<br /> 4.1.2 调幅信号的频域表示88<br /> 4.2 振幅调制电路90<br /> 4.2.1 低电平调幅90<br /> 4.2.2 低电平和高电平调幅93<br /> 4.2.3 ASK/OOK调制器96<br /> 4.3 调幅解调器97<br /> 4.3.1 二极管检波器97<br /> 4.3.2 矿石收音机99<br /> 4.3.3 同步检波器99<br /> 4.3.4 ASK/OOK解调器101<br /> 4.4 平衡调制器102<br /> 4.4.1 环形调制器102<br /> 4.4.2 集成电路平衡调制器104<br /> 4.5 单边带调制解调电路106<br /> 4.5.1 滤波法产生SSB信号106<br /> 4.5.2 移相法产生SSB信号108<br /> 4.5.3 DSB和SSB信号解调109<br /> 思考题110<br /> 习题111<br /> 深度思考题111<br />第5章 频率调制的基本原理112<br /> 5.1 频率调制的概念112<br /> 5.1.1 模拟信号调频112<br /> 5.1.2 数字信号调频——频移键控114<br /> 5.2 相位调制的概念114<br /> 5.2.1 调制信号与载波频偏的关系116<br /> 5.2.2 用PM实现FM116<br /> 5.2.3 相移键控116<br /> 5.3 调频指数和边带117<br /> 5.3.1 调频指数118<br /> 5.3.2 贝塞尔函数118<br /> 5.3.3 调频信号带宽122<br /> 5.3.4 FSK调制方式的改进122<br /> 5.4 调频系统的噪声抑制124<br /> 5.4.1 噪声和相移124<br /> 5.4.2 预加重技术125<br /> 5.5 调频与调幅的比较127<br /> 5.5.1 调频的优点127<br /> 5.5.2 调频的缺点128<br /> 5.5.3 FM和AM的应用128<br /> 思考题128<br /> 习题129<br /> 深度思考题129<br />第6章 频率调制与解调电路131<br /> 6.1 频率调制器电路131<br /> 6.1.1 变容二极管工作原理131<br /> 6.1.2 变容二极管调频132<br /> 6.1.3 晶体振荡器调频134<br /> 6.1.4 压控振荡器135<br /> 6.2 相位调制器电路136<br /> 6.3 鉴频器电路139<br /> 6.3.1 正交鉴频器139<br /> 6.3.2 锁相环140<br /> 6.4 FSK电路142<br /> 6.4.1 PLL FSK调制器142<br /> 6.4.2 其他FSK调制器144<br /> 6.4.3 FSK解调器145<br /> 思考题145<br /> 习题146<br /> 深度思考题146<br />第7章 数字通信技术147<br /> 7.1 信号的数字传输147<br /> 7.2 并行与串行传输149<br /> 7.2.1 并行传输149<br /> 7.2.2 串行传输150<br /> 7.2.3 串并转换150<br /> 7.3 信号转换技术151<br /> 7.3.1 信号转换的基本原理151<br /> 7.3.2 过采样和欠采样157<br /> 7.3.3 数/模转换器159<br /> 7.3.4 模/数转换器165<br /> 7.3.5 模/数转换器的参数170<br /> 7.4 脉冲调制技术174<br /> 7.4.1 脉冲调制方式的比较175<br /> 7.4.2 脉冲编码调制176<br /> 7.5 数字信号处理177<br /> 7.5.1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知识178<br /> 7.5.2 数字信号处理器179<br /> 7.5.3 DSP的应用180<br /> 7.5.4 DSP的工作原理181<br /> 思考题183<br /> 习题184<br /> 深度思考题184<br />第8章 无线电发射机185<br /> 8.1 发射机基础185<br /> 8.1.1 发射机的组成185<br /> 8.1.2 几种发射机的工作原理186<br /> 8.2 载波生成器189<br /> 8.2.1 晶体振荡器189<br /> 8.2.2 频率合成器192<br /> 8.2.3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192<br /> 8.2.4 直接数字合成198<br /> 8.2.5 相位噪声204<br /> 8.3 功率放大器205<br /> 8.3.1 线性放大器205<br /> 8.3.2 丙类放大器207<br /> 8.3.3 放大器的效率212<br /> 8.3.4 开关功率放大器213<br /> 8.3.5 射频功率晶体管215<br /> 8.3.6 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216<br /> 8.4 阻抗匹配网络220<br /> 8.4.1 L形网络221<br /> 8.4.2 T形和π形网络223<br /> 8.4.3 变压器和巴伦变换器225<br /> 8.4.4 传输线变压器和巴伦变换器226<br /> 8.5 典型发射机电路228<br /> 思考题229<br /> 习题230<br /> 深度思考题230<br />第9章 通信接收机231<br /> 9.1 通信接收机的基本原理231<br /> 9.1.1 接收机的选择性231<br /> 9.1.2 接收机的灵敏度233<br /> 9.1.3 最简单的接收机结构234<br /> 9.2 超外差接收机234<br /> 9.2.1 射频放大器235<br /> 9.2.2 混频器和本地振荡器235<br /> 9.2.3 中频放大器236<br /> 9.2.4 解调器236<br /> 9.2.5 自动增益控制236<br /> 9.3 变频与混频237<br /> 9.3.1 混频原理237<br /> 9.3.2 混频器和变频器电路238<br /> 9.3.3 本地振荡器和频率合成器242<br /> 9.4 中频与镜像频率245<br /> 9.4.1 镜像频率关系245<br /> 9.4.2 镜像问题的解决方案246<br /> 9.4.3 双变频接收机247<br /> 9.4.4 零中频接收机248<br /> 9.4.5 低中频接收机249<br /> 9.5 噪声249<br /> 9.5.1 信噪比250<br /> 9.5.2 外部噪声250<br /> 9.5.3 内部噪声251<br /> 9.5.4 噪声电平的表示方法255<br /> 9.5.5 微波频段噪声257<br /> 9.5.6 多级电路级联噪声257<br /> 9.6 典型接收机电路259<br /> 9.6.1 射频前端放大器259<br /> 9.6.2 中频放大器261<br /> 9.6.3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262<br /> 9.6.4 静噪电路265<br /> 9.6.5 SSB和连续波信号的接收266<br /> 9.7 典型的接收机与收发信机266<br /> 9.7.1 VHF航空通信电路266<br /> 9.7.2 调频接收机模块268<br /> 9.7.3 收发信机268<br /> 9.7.4 最后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271<br /> 思考题271<br /> 习题273<br /> 深度思考题273<br />第10章 数字信号传输技术274<br /> 10.1 数字编码274<br /> 10.1.1 早期的数字编码274<br /> 10.1.2 现代二进制码275<br /> 10.2 数字传输的基本原理276<br /> 10.2.1 串行数据传输276<br /> 10.2.2 异步数据传输279<br /> 10.2.3 同步数据传输280<br /> 10.2.4 编码方法281<br /> 10.3 传输效率282<br /> 10.3.1 哈特莱定律283<br /> 10.3.2 传输介质和带宽283<br /> 10.3.3 多进制编码285<br /> 10.3.4 信道噪声的影响286<br /> 10.4 数字调制解调的概念与方式287<br /> 10.4.1 数字调制技术288<br /> 10.4.2 频谱效率和噪声297<br /> 10.5 宽带调制技术300<br /> 10.5.1 扩频通信技术300<br /> 10.5.2 跳频扩频技术300<br /> 10.5.3 直接序列扩频303<br /> 10.5.4 扩频通信技术的优点305<br /> 10.5.5 正交频分复用305<br /> 10.6 宽带调制解调器308<br /> 10.6.1 数字用户线(xDSL)调制解调器308<br /> 10.6.2 电缆调制解调器310<br /> 10.7 误码检测与纠正312<br /> 10.7.1 误码检测编码313<br /> 10.7.2 误码纠正编码315<br /> 10.7.3 卷积码318<br /> 10.7.4 低密度奇偶校验319<br /> 10.7.5 改进传输性能的相关技术320<br /> 10.8 通信协议321<br /> 10.8.1 异步协议321<br /> 10.8.2 同步协议322<br /> 本章小结323<br /> 思考题324<br /> 习题326<br /> 深度思考题326<br />第11章 多路复用、双工与多址技术327<br /> 11.1 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327<br /> 11.2 频分复用328<br /> 11.2.1 发射机-多路复用器328<br /> 11.2.2 接收机-解复用器329<br /> 11.2.3 FDM应用329<br /> 11.3 时分复用333<br /> 11.3.1 时分多路复用器334<br /> 11.3.2 解复用电路335<br /> 11.4 脉冲编码调制339<br /> 11.4.1 PCM多路复用器339<br /> 11.4.2 PCM解复用器341<br /> 11.4.3 数字载波系统342<br /> 11.5 多址接入344<br /> 11.5.1 频分多址344<br /> 11.5.2 时分多址344<br /> 11.5.3 码分多址344<br /> 11.5.4 正交频分多址345<br /> 11.5.5 空分多址346<br /> 11.6 双工技术347<br /> 思考题348<br /> 习题349<br /> 深度思考题349<br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350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783282 |
条码 | 9787111783282 |
编者 | [美]路易斯·E.弗伦泽尔(Louis E. Frenzel Jr.)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50 |
字数 | 614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