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来扩张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开启了世界史的新篇章。这个时期被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田实信称为“蒙古时代”。日本东洋史家冈田英弘认为蒙古帝国是世界史的开端。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更主张在蒙古治世之下,欧亚世界渐趋一体化,蒙古帝国成为欧亚时代的顶点。
1260年之后,蒙古帝国逐渐分裂为四大汗国——元朝、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14世纪后半叶,各地的蒙古汗国逐渐瓦解,但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建立的政权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遗产。可以说,即便在蒙古帝国崩溃后的后蒙古时代,蒙古帝国的历史遗产依然影响着欧亚历史的发展。
本书重点关注在新史料、新理论不断冲击中国史研究的今天,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并通过与民族学理论、比较语言学交互背景下的多元对话,进一步阐发古代中国王朝丰富的族群治理经验和国家建构过程,有助于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使读者能够超越传统的王朝国家视野,更深刻地认识古典中国的多重面向。
本书虽定位为轻学术读物,而非原创性研究专著,但是全书的结构安排与章节行文之间,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学术旨趣。
本书收录作者关于内亚史的二十余篇书评,其共同主题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内陆欧亚的关系,也即“中国史上的内亚”与“内亚史上的中国”。作者一方面点出其从世界史关照元、清中国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横跨元史与清史的学术兴趣。
全书分为三部分,年代跨度从匈奴、元朝到清朝,内容则集中在元以降,而清代内亚史的部分尤其丰富。作者的评述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对国际学术前沿成果掌握全面、视野独到,既强调清朝对元遗产的继承与延续,亦强调族群与身份认同的特殊性对于建构清代国家认同的关键作用。
蔡伟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系博士,现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蒙古时代以降的欧亚世界史及内亚与中国关系史。论文散见《中国边政》《台湾史研究》《蒙古学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等学术期刊。另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经济观察报·书评》《四季书评》《晶报·深港书评》等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
上编 世界史上的内陆欧亚、东亚、游牧民与丝绸之路
内陆亚洲:欧亚世界史上的辐辏之地 /003
草原帝国的兴起 /018
欧亚游牧文明起源新认识 /033
以游牧民的视角反思世界史的架构 /043
丝绸之路的两种历史诠释 /056
欧亚皇室狩猎的长时段历史 /068
中心的转移与现代东亚的形塑 /078
中编 蒙古时代的先声与遗产
安史之乱至蒙古时代终结的欧亚历史趋势 /087
印度视角下的蒙古征服中亚史 /100
蒙古征服与后哈里发时代的穆斯林世界 /110
木格哈敦的珍珠耳饰 /117
重估“成吉思大交换”与蒙古治世 /127
蒙古帝国是如何“发明”世界史的? /137
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 /146
世界史上的蒙古时代及其遗产 /161
下编 后蒙古时代与明清中国
明清中国史:一部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史 /173
作为清朝边政与外交制高点的承德 /182
世界史上的中亚 /190
清代八旗制度 /198
皇帝的面具与帝国意识形态的局限 /209
满洲汉化问题新论 /216
换一种视角看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使团 /230
清朝信息渠道与治理政策的转型 /241
“北美新近清史研究”的背景、争议与新发展 /261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18183213 |
条码 | 9787218183213 |
编者 | 蔡伟杰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293 |
字数 | 205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