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行业首本6G科普型技术手册
- 覆盖岗位需求:项目管理/营销/工程/教学(60+学时适配)
- 填补市场空白:协议未定期的技术基石解读
聚焦6G确定性方向:空天海地一体/DOICT融合/通感一体/内生AI
- 详解3大支柱技术:
? 智能超表面(RIS环境重构)
? 太赫兹通信(填补频谱空白)
? 卫星通信(突破地面覆盖局限)
可视化知识引擎:
- 贯彻「文→表→图」降维表达:
- 技术对比表(如协议演进/指标差异)
- 架构示意图(如算网一体/服务化RAN)
- 场景应用框图(工业4.0/通感一体方案)
- 信息密度提升50%+,直击工程师“干货需求”
全景应用图谱:
- 绘制6G落地场景矩阵:
| 沉浸式XR | 工业4.0 | 智能轨交 | 通感一体 | 全球覆盖 |
- 深度剖析行业方案设计逻辑(如第3章云网融合架构)
6G将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延伸人类的多种感知,助力整个世界的数字孪生,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慧泛在、赋能万事万物。感官外延的通信开始步入快车道,全面解放了人类自我的通信感受和体验,最终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愿景。
本书采用从总体到细节的顺序,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工程师需要掌握的6G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从6G和5G的对比中,本书梳理出技术发展的脉络,帮助读者了解技术继承点在哪里,技术突破点在哪里。本书尽量以图表的方式来阐述技术,观点清晰、行文信息密度高。在阐述6G的技术底层原理和演进趋势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活泼的语言,使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愉快。
本书是6G技术的科普读物,适合移动通信的项目管理者、营销人员、售前支持人员、工程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等。本书也可以作为各类院校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的6G技术教材(建议在60学时以上)或参考读物。
前言
第一篇6G总览
第1 章万物智联、性能倍增——6G需求、愿景和指标
1.16G发展的五大驱动力 / 4
1.26G总体愿景 / 7
1.2.1通信需求的五个层次 / 7
1.2.2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愿景 / 8
1.2.3愿景支撑关键词:一体化、融合、内生、泛在 / 8
1.36G的需求和场景 / 11
1.3.16G的需求特征 / 12
1.3.26G的需求场景 / 18
1.4从5G到6G指标演变 / 20
1.4.1增强5G指标 / 20
1.4.26G新关注的指标 / 23
第2 章既一脉相承,又创新突破——从3GPP协议发展脉络看6G
2.13GPP协议5G/6G版本演进 / 25
2.1.15G第一阶段协议版本主要技术特征 / 26
2.1.25G第二阶段协议版本技术特征 / 27
2.1.36G协议版本的技术趋势 / 31
2.2典型技术3GPP协议版本演进 / 33
2.2.1频率和带宽的演进 / 33
2.2.2调制阶数的演进 / 34
2.2.3MIMO阶数的演进 / 34
2.2.4载波聚合的演进 / 35
2.2.5网络切片能力的增强 / 36
2.2.6网络AI能力的演进 / 37
2.36G协议关键技术特性的突破 / 38
2.3.1空天海地一体 / 38
2.3.2DOICT融合 / 39
2.3.3网络可重构 / 40
2.3.4感知、通信、计算一体化 / 41
2.3.5无线使能技术标准化 / 43
第3 章沉浸智能、通感一体、立体泛在——6G应用场景
3.16G应用方案框架 / 48
3.1.16G基础业务类型 / 48
3.1.2云网、算网融合的端管云架构 / 50
3.1.3行业方案设计思路 / 51
3.2新场景、新应用 / 53
3.2.1极致沉浸式多媒体业务 / 54
3.2.2全功能工业4.0类应用 / 62
3.2.3智能轨道交通应用 / 72
3.2.4感知、定位类应用 / 78
3.2.5通感一体化应用 / 89
3.2.6移动服务全球覆盖 / 101
第二篇6G无线技术
第4 章不适应环境,就改变环境——智能超表面
4.1RIS原理 / 108
4.1.1可重配智能表面 / 108
4.1.2信息超材料 / 110
4.1.3智能超表面的核心特征 / 112
4.2RIS关键技术 / 113
4.2.1RIS硬件结构与调控 / 113
4.2.2RIS基带算法 / 114
4.2.3RIS系统与网络部署 / 123
4.3RIS应用场景 / 133
4.3.1消除覆盖盲区 / 133
4.3.2物理层辅助安全通信 / 133
4.3.3多流传输增强 / 134
4.3.4边缘覆盖增强 / 134
4.3.5大规模D2D通信 / 135
4.3.6物联网中功率和信息同时传输 / 135
4.3.7室内覆盖 / 136
第5 章中低频不足,高频出彩——太赫兹技术
5.1太赫兹频段技术特征 / 138
5.1.1太赫兹频段 / 138
5.1.2太赫兹波的内在特征 / 139
5.1.3太赫兹的大气衰减特性 / 140
5.2太赫兹通信核心技术 / 142
5.2.1太赫兹信号的产生 / 143
5.2.2太赫兹信号的接收 / 144
5.2.3太赫兹天线 / 145
5.3太赫兹技术应用场景 / 149
5.3.1太赫兹通信能力应用 / 149
5.3.2太赫兹探测感知应用 / 153
第6 章地面不足,卫星来补——6G卫星通信系统
6.16G卫星通信的概述 / 158
6.1.1卫星通信和地面蜂窝通信的比较 / 158
6.1.2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 / 159
6.1.36G和卫星通信系统结合 / 160
6.2非地面通信与地面一体化架构 / 161
6.2.1卫星透明转发与再生转发 / 162
6.2.2NTN下的多连接 / 165
6.2.3卫星与6G一体化组网 / 166
6.36G卫星通信关键技术 / 167
6.3.1按需确定性服务 / 167
6.3.2极简接入技术 / 168
6.3.3时序关系增强技术 / 169
6.3.4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 170
6.3.5高效天基计算技术 / 171
第三篇6G组网架构
第7 章内生这个,AI那个——6G网络架构技术基础
7.16G网络架构总体变革方向 / 176
7.1.1从单一的网络集中化向网络节点分布化的方向转变 / 177
7.1.2从堆叠增量式设计向智简一体化设计转变 / 179
7.1.3从外挂式设计向内生设计的转变 / 182
7.1.4从网元专用到端到端网络服务化的转变 / 186
7.1.5从人工运维到网络智能自治的转变 / 187
7.2算网一体 / 190
7.2.1算力网络的发展 / 191
7.2.26G算力网络的架构 / 194
7.2.36G算力网络关键技术 / 196
7.36G网络架构使能类技术 / 202
7.3.1可编程网络 / 203
7.3.2轻量化信令方案 / 205
7.3.3确定性数据传输 / 206
7.3.4可信数据服务 / 209
7.3.5语义通信、语义驱动 / 213
7.3.6数字孪生技术 / 216
第8 章独立构建、独立扩展——6G RAN功能服务化架构
8.1RAN功能服务化原理 / 223
8.1.1服务化架构 / 223
8.1.2基于云原生的服务化技术 / 225
8.1.3RAN服务化的应用 / 226
8.1.4RAN服务化功能重构 / 229
8.2RAN服务化架构设计与演进 / 230
8.2.16G服务化RAN设计原则 / 230
8.2.2服务化RAN架构分层演进 / 232
8.3服务化RAN关键技术能力图谱 / 235
8.3.1基础设施层关键技术 / 235
8.3.2网络功能层关键技术 / 238
8.3.3编排管理层关键技术 / 241
第9 章AI增强网络、网络赋能AI——内生AI
9.16G的AI基础概念 / 245
9.1.1AI的基础知识 / 245
9.1.2AI及其三要素 / 246
9.1.3AI与机器学习 / 247
9.2网络的AI和AI的网络 / 247
9.2.1AI促进网络架构的转变 / 248
9.2.2人工智能和6G网络的关系 / 248
9.2.3人工智能AI的部署方式 / 249
9.2.4AI服务提供 / 251
9.2.5网络AI的QoS:QoAIS / 253
9.3网络AI分级定义 / 255
9.3.1AI4NET类别 / 256
9.3.2连接4AI类别 / 258
9.3.3算力融合类别 / 260
9.3.4数据服务类别 / 262
9.3.5算法融合类别 / 263
9.3.6编管服务类别 / 266
第10 章要想有个性,必先有智慧——AI使能个性化空口
10.1内生RAN AI / 270
10.1.1AI的空口传输技术 / 270
10.1.2空口控制面AI / 271
10.1.3物理层AI / 273
10.2发射机/接收机AI技术 / 275
10.2.1端到端无线链路AI设计 / 275
10.2.2发射机/接收机模块AI算法设计 / 277
10.3大规模MIMO的AI技术 / 278
10.3.1从集中走向分布 / 279
10.3.2基于AI的CSI反馈 / 280
10.3.3基于AI的信道估计 / 281
10.3.4基于AI的CSI预测 / 282
10.4无线AI算法的好坏问题 / 283
10.4.1无线AI方案的评估指标 / 283
10.4.2数据集的建立准则 / 285
10.4.3泛化性提升技术 / 286
10.5无线AI演进方向 / 287
10.5.1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AI技术 / 287
10.5.2物理层AI技术主要挑战 / 288
10.5.3物理层AI技术标准化演进进程 / 289
参考文献 / 290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780533 |
条码 | 9787111780533 |
编者 | 王振世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90 |
字数 | 388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