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以清代县级政区的调整过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与地理学研究方法,揭示有清一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格局。书稿立足空间视角探究县制,目标是丰富和完善历史政区地理的阐释框架与理论建构。书中作者逐一梳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主要模式与侧重,分析县级政区调整的模式选择;选取典型案例,剖析不同调整模式对县级政区层级规范、边界厘定、幅员塑造、行政中心定位等方面的作用机理;综合ArcGIS统计和空间分析,归纳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县级政区设置与变动的触发条件,总结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理念、成效和经验,深化政区地理研究应打破古今界限的认识。每章都有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中国政区通名研究丛书”总序 i
序 iii
绪论 1
一、中国的“县”与县制 3
二、为什么系统研究清代县级政区 8
三、怎样探索清代县级政区的调整机制 19
第一章 长时段视域下县级政区设置的时空演化过程 29
第一节 时空范围与资料方法 31
第二节 历代县级政区设置的变动过程 35
第三节 历代县级政区的空间扩展与变动格局 41
第四节 历代县级政区设置的时空特征与规律 48
第五节 县制的稳定性与生命力 56
第二章 清代行政区划体系与县级政区总体沿革 61
第一节 清代行政区划与县制体系 63
第二节 清代县级及以上政区沿革总况 68
第三章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与模式 81
第一节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 83
第二节 县级政区调整的九种模式 92
第三节 县级政区调整后的空间影响 110
第四章 分疆画界:清代县级政区的析分与界线划定 113
第一节 县级政区的“分疆画界” 116
第二节 治乱理正与边疆政区界线的明晰 119
第三节 基层治理与州县界线错壤的解决 125
第四节 攘外安内与边境新设政区的划界 130
第五节 县级政区的划界理念 134
第五章 清代县级政区的设治理念与治所迁移 143
第一节 新设县级政区的治所区位 145
第二节 清代县级及以上政区的治所迁移 167
第三节 清代设治与迁治经验的启示 174
第六章 清代附郭县体系及其两种特殊形态 179
第一节 附郭县的含义与记载 181
第二节 明清附郭县制度的定型 188
第三节 附郭县制度的两种特殊形态 194
第四节 附郭县的历史作用与现代映射 211
第七章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变格局 229
第一节 县级政区分设与裁并 231
第二节 县级政区同级变更 254
第三节 政区升级 266
第四节 县级政区改隶 284
第五节 县级政区专名变更 293
第八章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时空格局的形成机制 301
第一节 县级政区调整的总体格局 303
第二节 县级政区调整的时序特征 304
第三节 县级政区调整的空间分异特征 317
第四节 县级政区调整的触发条件 323
第九章 承古接今: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的现实启示 329
第一节 清代县政的管理理念 331
第二节 演变机制:变与不变之间 337
第三节 古今相通:当代县级政区体系的优化 340
附录一 清代全国县级以上政区一览表357
附录二 本书作者发表的相关论文 404
主要参考文献 405
后记 424
图目录
图1-1 中国历代县级政区高密度区分布对比(组图) 43
图1-2 历代县级政区数量变化趋势 49
图1-3 历代统县政区平均辖县数量变化趋势 49
图1-4 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68%)分析(组图) 52
图1-5 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95%)分析(组图) 53
图2-1 清代各省统县政区平均领县数量的演变 76
图3-1 遵义、平越二府行政区划与空间格局 86
图3-2 属州调整后原辖县的“去向”示意图101
图3-3 历史时期与当代政区调整模式的对应关系 111
图4-1 自然地理环境与省界划分的两种假设模型 116
图4-2 辽阳州与承德县的普通聚落“界址点”(局部截图) 136
图6-1 附郭县模式图182
图6-2 双附郭县模式图182
图6-3 历代附郭县分布变迁示意图204
图6-4 中国古代城乡的圈层结构 214
图7-1 清代全国析分县级政区的分布 232
图7-2 清代全国新设县级政区分布 238
图7-3 清代散厅、散州、县的相互转变 257
图7-4 1683—1911年全国政区升级类型的占比结构 275
图7-5 清代全国升级的县级政区分布 283
图7-6 清代全国改隶的县级政区分布 286
图8-1 1683—1911 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数量和占比变化 303
图8-2 1683—1911 年康熙到宣统九朝县级政区调整频率波动 306
图8-3 雍正时期(1723—1735 年)县级政区的调整频次分布 310
图8-4 乾隆时期(1736—1795 年)县级政区的调整频次分布 311
图8-5 道咸同时期(1821—1874 年)县级政区的调整频次分布 314
图8-6 光绪时期(1875—1908 年)县级政区的调整频次分布 315
图8-7 1683—1911 年县级政区调整频次的省域分布 319
图8-8 1683—1911 年调整的县级政区空间分布 321
图9-1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格局的形成机制 335
图9-2 1992—2022 年中国行政区划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355
表目录
表0-1 中国历代政区层级的变迁 7
表0-2 明清内地各省领县级政区数量对比表21
表0-3 清代县级政区地理沿革总表(样式) 23
表1-1 各历史时期标准年份与资料来源 32
表1-2 历代县级政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参数 50
表2-1 《清代地方政府》中地方行政单元统计数目 71
表2-2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国政区数量统计 73
表2-3 道光二十年(1840)全国政区数量统计 74
表2-4 宣统三年(1911)全国政区数量统计 75
表2-5 清代全国各级政区数量变迁 78
表3-1 县级政区调整后产生直接变化的地理要素 110
表4-1 1683—1911 年贵州、云南二省新设的县级政区 125
表4-2 清代县下辖区的改隶举例 140
表5-1 东北八旗驻防城城址与新设州县治所的对应关系 147
表5-2 清代“普通设县”一览 148
表5-3 清代统县政区治所迁移一览 168
表5-4 1683—1911 年全国县级政区迁治一览 170
表6-1 历代地理文献对附郭县的记载方式 186
表6-2 宣统三年(1911)全国附郭县一览 189
表6-3 中国多附郭县的沿革 196
表6-4 中国双附郭县南北分布的变迁 203
表6-5 清代无附郭县的府的时空分布 207
表6-6 20世纪中国城市型政区的确立和发展 219
表7-1 清代发生多次析分的县级政区 234
表7-2 1683—1911年全国新设县级政区的 模式与设县基础 239
表7-3 1683—1911年全国县级政区的裁撤、合并及其调整原因 249
表7-4 1683—1911年全国县级政区的同级变更一览 255
表7-5 1683—1911年全国政区建制升格一览 266
表7-6 1683—1911年全国发生改隶三次及以上的县级政区 286
表7-7 清代跨省改隶的县级政区一览 288
表7-8 清代县级政区命名依据释例 294
表7-9 1683—1911全国县级政区专名变更一览 296
表8-1 1683—1911反复调整的县级政区(典型案例) 316
表8-2 1683—1911全国县级政区各类调整极值的省域分布 318
表8-3 1683—1911全国不曾变更的统县政区及其辖县 322
表9-1 清代与当今的政区通名体系 350
附表1-1 乾隆六十年(1795)全国县级以上政区 357
附表1-2 道光二十年(1840)全国县级以上政区 368
附表1-3 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县级以上政区 378
附表1-4 宣统三年(1911)全国县级以上政区 390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30819291 |
条码 | 9787030819291 |
编者 | 赵逸才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5-01 00:00:00.0 |
开本 | B5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460 |
字数 | 31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